这个问题不解决,下一步的改革推进很难。
其四,尽管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形势远远好于发达经济体,依然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素,世界经济的重心已逐渐向新兴经济体转移。对于发达经济体来说,2013年极有可能走上一条经济滞胀和债务危机继续恶化的不归之路;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尽管经济滞胀还未形成,但同样存在着经济增速减缓的迹象。
因而,日本经济要彻底从近20年的停滞和地震的阴霾中摆脱出来绝非易事,还需要时日,未来日本经济出现反复可能性也存在,其中也不排除出现经济再度衰退的可能。实体经济不振和消费低迷仍将是美国难以走出的困局,同时失业状况要想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目前还十分困难,为此美国则需要继续维持较长一段时期刺激经济的极度宽松货币政策,甚至不能排除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来刺激经济的可能。展望2013年世界经济让人不免有些彷徨和困惑,在新的一年里世界经济能否从滞胀中摆脱出来?是否会走上一条不归的惯性增长下行之路?人们的普遍担心不是没有根据和道理。2012年匆匆转眼即逝,回顾一年来世界经济经历的坎坷历程,让人不免有些失望和困惑,对前景的展望也难以乐观。当然,IMF对2013年世界经济增长初期的预测还会不断调整和修定,目前3.6%的增长率只是初步的预算。
与此同时,自2010年世界经济开始复苏以来,由于发达经济体本身复苏乏力且又危机四伏,已渐渐失去了主导世界经济的作用,而虽然新兴经济体率先于发达经济体步入复苏轨道成为世界经济新的亮点,但目前新兴经济体还并不具备主导世界经济的能力,因此当前世界经济的危机化和格局的碎片化趋势越来越明显。2012年以来,世界经济在多重风险因素叠加下风雨兼程,一方面复苏动力仍显不足,经济增长下行已成定局;另一方面,在各种风险因素没有消除的情况下,疲弱的复苏态势将有可能延续到2013年。为了让急剧扩大的城市人口有容身之所,当时的深圳市政府鼓励农民利用农村集体土地合作开发这种‘统建房。
五无论如何,深圳目前在土地利用上的出现的僵局与困境,应当引起其他各级地方政府、中央以及学者和媒体足够关注。不过,成也萧何,败萧何,深圳市在大量资金和人口涌入的背景下,几乎是没有规划也没有计划地鼓励所有力量参与到经济开发中来,就形成了各种不同主体、不同权属及不同集约程度的土地利用现状,其结果就是土地权属复杂,地块零碎,深圳未来城市发展和产业升级无法获得土地支撑,深圳面临着因为土地利益格局现状难以改变而被锁定在现状中的可能。同时,深圳作为特区,拥有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诸多政策优势,从而可以在极短时间吸引大量国内外资金来深投资建厂发展,经过30年的发展,深圳由一个小渔村,变成了一个拥有人口一千多万的特大都市。这一模式的核心和关键在于,政府必须让渡部分土地增值收益,并把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权整体赋予股份合作公司,由股份合作公司与居民博弈。
但现实中,这里原来的农村集体仍实际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在土地管理权上仍然存在明显的二元化。1深圳是特区,形成目前土地乱象的时间起点是在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出台前。
目前,深圳5000平方米以上的工业园区有3881个,用地非常分散,尤其在原特区外非常无序。也正因此,如果不能通过制度设计来解决土地的二次利用问题,就没有办法支撑深圳未来的城市发展和产业升级。深圳违法用地,违法建筑,比比皆是,但一直没有采取严格措施进行查办,比如小产权房,往往是越查越多。因为有了大量税收,深圳市也就可以投资建设相对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并可以改造部分城中村。
在实施程序上,经过可行性评估、明晰权益、明确利益分配方式和实现方式,到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后期评估,不同阶段引入市、区政府或相关权利人等管理主体。目前深圳市共有各类建筑的面积达10亿平方米,其中仅违法建筑方面积即超过4亿平方米,即使将外来人口算进来,深圳人均建筑面积超过50m2,而事实上,到深圳打工的上千万农民工租房住的人均面积应不超过10m2,如此巨大的建筑面积,将来谁来住,的确是一个大问题。农地非农使用的巨大增值收益成为所有人争相获取的利益。虽然理论上讲,可以通过制定规划来控制农村土地直接入市所可能导致的建设无序,而在实践中,几乎所有规划都会被不断地调整,尤其有了利益之后。
第二组报道来自《南方周末》(2012年7月6日)的报道深圳土改:难复制的试点(记者黄河):6四五十万平方米的城中村里,可能只有五分之一是原村民和集体的合法用地,其他都处于权益不明的灰色地带。在严格的土地管理法出台前,作为土地实际所有者和承包经营权人的村社集体和村民,自然近水楼台先得月,集体将土地盖成厂房然后招商引资,坐收厂租,村民则宅基地上盖了大量房子租给来深圳打工的农民工,坐收房租。
但按照中国土地制度,农民只具有农地的承包经营权,土地非农使用形成的增值收益应当涨价归公,由此形成土地财政,用于施惠全民的城市公共的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11月9日下午 进入 贺雪峰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深圳土改 。
以上诸项实践的结果是,在深圳有着极其优惠特区政策,海内外资金急剧涌入的背景下,深圳市在很短的时间即获得了经济总量的快速增加,深圳人口也由之前的30万原住民变成一个接近2000万人口的超级大都市。其间可根据项目发展的需要,合理调整土地用途。曾经在国土规划部门任职多年的范军,以体制外身份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就是当食利者的要求)。江浙情况如何?相对要好些?山东辽宁情况也要好些?北京这些年因为市政府纵容,小产权房已达到极大规模,问题极大。看看欧洲老城改造,改造得动吗?深圳随便一个城中村就可以改造出数十个亿富翁,这样的旧城改造,就不如另建一个新城了。
四深圳是特区,特区特办,且深圳是在先行先试中形成的特殊土地利益格局,即使深圳失败了,中国也还大得很?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必须总结深圳经验,防止深圳教训。按《土地管理法》(修订)(1998年)第四十三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深圳以及整个珠三角地都的发展,都以招商引资,三来一补为发展起点,基本上是政府和村社集体一起上,调动了各方面招商引资积极性,而农民通过在自己宅基地上建房出租,来获得土地非农使用的租金收益。
成都近年来似乎想走深圳的老路,走得通吗?2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深圳的问题主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规划。同样面临这种压力的也远不止深圳一家,毗邻深圳的东莞市开发强度达到43%,佛山接近30%,长三角的无锡市该数据也同样靠近30%。
按《土地管理法》,深圳土地实践中,违反政策之处甚多,第一,宅基地只能自用,不能流转,宅基地上建房也不能用于经营性目的。在经历了艰难的争取之后,考虑到深圳特区建设的特殊历史背景,国务院以下不为例的方式批准了这一统征方案。
如何改变目前形成的几乎是混乱无序的土地使用状况,成为深圳能否实现经济转型和城市发展的一个未曾预料到的关键因素。按照相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截至去年12月,深圳违法建筑达37.94万栋,建筑面积高达4.05亿平方米,是深圳市总建筑面积的49.27%,占深圳市总建筑量的一半。14深圳前30年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实际上是见缝插针式的,好用的就先用,急用的就先用。8其他城市在农地转用模式下,土地收益的大头在政府手中,因此地方政府有很强的动力去推动农地转用。
9过去许多年,政府和市场都狭隘地将土地转型当成了房地产开发的工具,却从来没有认真想一想,深圳真的需要这么多房子吗?深圳公众力商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范军向南方周末记者问道。查一批办一批合法证明然后声称下不为例,但其实是鼓励更多农民违法建小产权房。
第一组数据来自《中国经营报》(2012年6月1日)的报道:深圳另类土地确权(记者龙飞):1国土资源部批复的指标显示,深圳到2020年的建设用地总规模指标是976平方公里,但到了2010年的实际用地已经达到917平方公里,只剩下59平方公里,到了2011年更只剩下42平方公里。第三,耕地若用于建设性用途,必须经由土地部门的严格审批,但深圳目前在仍为农业用途的土地上已经建满厂房和住房,根本就没有农地尤其是根本就没有耕地了。
现在深圳的情况却变成了农民自主地将自己的承包地宅基地不经过国家批准即违法地用于建设用途,又因为违法的面积太大人太多,法不责众,现在要通过重新整理土地实现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就必须改造这些城中村,就要给这些原住民已建小产权房以补偿,这个补偿数额巨大的程度是,一个城中村即可以改造出几十个亿万富翁。二我们先来看几组媒体报道中有关深圳土地情况的资料和数据。
而之前三个轮子一起转所形成的土地利用无规划,和土地权属不规范,以及因为土地利用而产生的各种既得利益和利益刚性,又使得整个深圳市陷入严重的城市无序之中,深圳要实现产业升级,实现城市发展的有序,实现合理的规划目标,面临着严重的调整土地权属的极大障碍和困难。深圳的情况,在沿海地区有很大的代表性,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几乎都存在与深圳同样的土地困局。4深圳中期目标是从30万人原住民手里盘活近300平方公里非法土地。位于中心城区的福田区岗厦社区改造则采用了城市更新的模式,深圳的城市更新早在2010年即展开实践,是对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建设,可分为重建或再开发、综合整治以及功能改变三种。
或者说,正是国家给深圳的政策优惠,才可以让深圳而不是武汉或荆门可以实现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从而可以带来深圳土地的大面积和大幅度增值。但深圳很难再争取到更多的指标,因为即使按照现有的标准,到了2020年深圳的土地开发强度也已经达到49%。
深圳土地的增值来自于工业化和城市化,正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农地非农使用可以获得巨大增值收益,从而,使作为土地主人的深圳原住民可以从土地增值中获益多多。而从笔者调研及看到的相关报道,当前全国不少地方仍试图走深圳这种道路。
一深圳是特区,特区的特点是摸着石头过河,允许试,边试边总结经验依据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2013年世界经济前景的预判和评估,在2012年经济增长减速的基础上,无论是对发达经济体来说还是对新兴经济体来说,2013年仍将是黯淡的一年,世界经济下行惯性已显现端倪。